站内搜索  
用户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帐户
  2024年3月29日  星期五  
文化遗产
 
    岭南中医
 
岭南温病学发展简史
岭文辑
日期: 2012/3/30 10:10:44
浏览: 5054

     岭南温病学是岭南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岭南中医中具有鲜明的地理、气候、环境特点的一个学术流派。其形成和发展既受到清代叶天上、吴鞠通、薛生白、王孟英等江浙温病名家学术体系的影响,同时,又结合岭南的具体情况,具有鲜明的岭南医学特色,因而也丰富了我国温病学的内容,为完善温病学说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岭南医家对急性外感热病和传染病的认识甚早。晋代葛洪对传染病如丹毒、疟疾、恙虫病等已有论述,《肘后备急方》首载用青蒿治疟疾;宋代陈昭通等著《太平圣惠方》及元代释继洪著《岭南卫生方》已明确提出岭南之地理、气候及饮食习惯、人的体质均与中原有异,载有不少防治温病的方剂。《岭南卫生方》讨论瘴疟证治,指出瘴疟与伤寒不同,此书较吴又可《瘟疫论》早三百余年,对于流行于岭南的传染病在认识上已有很大进步。

  清代岭南医家何梦瑶著《医碥》,详论“火”与“湿”证,对后世岭南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何氏长期亲自参加温病的诊疗工作,其“立方救疗,多所存活”。他仔细观察研究热带、亚热带地理气候条件下人体病变的规律,并针对当时景岳学说盛行,不少医生忽视岭南的实际而滥用温补之弊,强调南方“凡病多火”、“多湿”,运用脏腑经络学说对火热证进行辨治。对于湿病强调合理运用理牌祛湿法,用药有其独到之处。据史料记载,清初南方诸省曾暴发几次瘟疫大流行,提高瘟疫病的诊治水平成为当时医务界的当务之急,不少岭南医家继承了吴又可《瘟疫论》的学术观点,致力于瘟疫病防治的研究。何梦瑶指出瘟疫的病源是“天地之疠气也,邪自口鼻人内”,详细论述了该病的汗、斑、苔、脉变化的临床意义及汗、下法,下后变证、兼证,妇人、小儿瘟疫,瘟疫后遗证等。治疗方面何氏主张立法应重在“逐邪”,对白虎、举斑、黄龙等汤证,从临床证候、辨证要点到立法用药都作了分析和阐述。此外,南海潘大纪著《南北喉证辨异》、李朝栋著《寒温条辨治疫汇编》、梁国珩著《救疫全生篇》。黎佩兰著《良方释疑》等关于瘟疫诊治方法的研究,对岭南温病学发展亦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总的说来,他们多重于瘟疫的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温病学理论体系形成完整的温病学理论体系。

 
footer
 
关于我们   |   业务介绍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欢迎合作   |   广告服务   |   招聘英才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岭南文化网
地址:广州市水荫路34号大院   邮编:510075
电话:18028804136   传真:QQ:1404763950   邮箱:service@lnwhw.com
粤ICP备09074579号   企业邮局   网站管理
An error occurred on the server when processing the URL. Please contact the system administrator.

If you are the system administrator please click here to find out more about this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