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用户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帐户
  2024年3月29日  星期五  
艺术论坛
 
    艺术观察
 
书法欣赏的三个过程
Admin
日期: 2013/3/4
浏览: 1187

    柠檬

    拿个柠檬给一岁多没尝过柠檬的婴儿,他会把柠檬当玩具,看看柠檬的颜色、形状,甚至摇一摇看它是否会响,个别婴儿会把柠檬放到嘴巴里——婴儿拿到许多东西都会塞到嘴里。可以肯定的是婴儿不会因柠檬而流口水。尝过柠檬的成人,见到柠檬就会流口水,条件反射。婴儿没尝过柠檬,所以柠檬对他没作用。

    书法欣赏也作如是观,对于不再用毛笔抄抄写写的现代人来说,欣赏书法,首先要有写毛笔字的经验体会,并且这样的经历越深刻越好。硬笔书法学习相当快餐式的书法学习,实用快捷,要深刻理解书法,还是要学习传统的书法。只有一定的毛笔书写实践,才能理解用笔如“折钗股”、“屋漏痕”、“锥画沙”的玄妙。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普通学校书法课的写字训练与书法欣赏就是一个整体,彼此影响。书法欣赏开拓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审美力,丰富了书法知识;书法技巧学习实践加深了对书法艺术的感性理解。让刚接触书法的学生学习一定的书法理论知识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应该让孩子们到博物馆、美术馆近距离欣赏名家书法原作,或者通过字帖、电子图片欣赏经典书法作品,甚至像广东美术馆那样允许儿童在展览厅临摹展出的书画,或者通过网络接触了解更多的书法作品、书法知识。在开阔眼界的基础上深入临摹,有一定基础后,读帖、临摹、创作三位一体来学习书法。还可以讲讲汉字的来源变迁,书法的欣赏也包含了对汉字演变的了解。毛笔书写实践是书法欣赏的前提,感性的实践远比抽象的理论说教深刻得多,给孩子们尝尝柠檬的味道吧!

    塞尚的苹果

    记得以前给新生上色彩课时,我希望大家多看、多临摹印象派大师的作品,如莫奈、塞尚的静物画。有一位水彩画基础不错的学生竟抵制起来,课余问他什么原因,他竟说不喜欢塞尚画的苹果,画面黑乎乎的不明快,水果的体积感不强、三大面五调子都不清楚、色彩冷暖对比夸张、造型概念化,不写实,后加一句:“我觉得还没我老师(初中美术老师)画得好!”哑言之余,叹息不已。如果仅从表面技巧来理解塞尚,未免也太肤浅了,何况他的说法是何等幼稚。高兴的是学生能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哪怕是错误的看法,悲哀的是学生竟用自己的眼光、经验、审美喜好来评价大师的作品。

    当然这是极个别现象,却反映出一个问题:对于艺术品的欣赏,一般人会局限于用自己的审美经验、审美喜好来评价艺术品。书法欣赏也不例外,书法欣赏课中,许多学生见了怀素的《自叙帖》便连声赞叹,看到《书谱》、《十七帖》就有人认为太散了,太小气,表示不太喜欢;个别学生对赵佶的瘦金体偏爱有加,绝大部分学生对钟繇的小楷表示看不明白,不喜欢等。另一种情况是对五体书法的理解不完整甚至有审美偏差。即使古代著名的书法家对五体的认识理解也有偏差。同一人的作品,行草书精妙绝伦,隶书、篆书却粗糙得很。可见古代的大书家,专精多于博涉。还有一种情况,即张宗祥先生所描述的:“以己之所宗者为本,不合者皆废之,此狭陋之弊也。宗颜则议楮,法米则诽苏。”“学碑者见帖而议其疏,学帖者见碑而病其拘,南宗陋北之板滞,北宗病南之放荡”。这一层次的书法欣赏要避免简单的直觉代替书法欣赏,要避免个人成见。书法欣赏要有一定方法论,包括从社会、思想、文化、艺术史等宏观视野来欣赏书法艺术,例如从书法作品的笔墨技巧、文字内容、个性风格、作者生平、作品历史价值、文化地位等全方位来欣赏。

    剥洋葱

    书法欣赏理解有一个过程,对于一件书法作品,随着个人审美、临摹的不断深入,且悟且通,自然能从中体验到常人无法体会的玄妙。犹如剥洋葱,层层深入,最后方能深知其中三昧,吴昌硕临《石鼓文》就是典型。

    如欣赏《书谱》,初看《书谱》许多人表示太散了,太平和了,表示不太喜欢。在明确了狂草与小草之分后,进一步分析《书谱》的笔墨技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仅就使转来分析,《书谱》的笔墨技巧较《自叙帖》更为丰富高超,当然《自叙帖》也是件优秀的书法作品。至关重要的是,《书谱》是一篇重要的书法理论文献,许多论断非常精辟。再结合《书谱》的工具材料、年代、作者、艺术价值的分析等,对《书谱》的理解自然就深刻了许多。人们在学习研究《书谱》过程中发现了折纸问题。启功先生对此有精辟的说明:“笔法有一种异状,为临写所不能得者。即凡横斜之笔画间,常见有一顿挫处,如竹之有节。且一行中,各字之顿挫处常同在一条直线之地位,如每行各就其顿挫处画一线,以贯穿之,其线甚正而且直。又各行之间,此线之距离,又颇停匀。且此线之一侧,纸色常有污痕,而其另一侧,则纸色洁净。盖书写时折纸为行,前段尚就格中书写,渐后笔势渐放,字渐大,常骑在折痕之上写,如写折扇扇面,凸棱碍笔,遂成竹节之状,亦初非有意为顿挫之姿,其未值凸棱之行,则平正无此顿挫之节。纸上污痕,亦由未装背时所磨擦者。今敦煌出土之唐人白麻纸草书《法相宗经论》,所折行格之痕,有至今尚在者。明乎此,则顿挫竹节之异状,可以了然。”能如此理解,对《书谱》的欣赏就深了一层,也改变了最初对《书谱》的肤浅认识,至于深刻理解《书谱》还要再不断临摹学习。

    本文来源:中国品牌书画网

 
footer
 
关于我们   |   业务介绍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欢迎合作   |   广告服务   |   招聘英才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岭南文化网
地址:广州市解放北路861号盘福大厦首层高剑父纪念馆   邮编:510180
电话:020-81364905   传真:QQ:1300060899   邮箱:1300060899@qq.com
粤ICP备09074579号   企业邮局   网站管理
An error occurred on the server when processing the URL. Please contact the system administrator.

If you are the system administrator please click here to find out more about this error.